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大摩宏观策略谈:2025中美变局展望
假设,你遇到麦琳怎么办?
2024年心理咨询师报名通道开启!可考心理证书,无需辞职,名额有限,11月30日截止报名!!!
穿了跟没穿一样,胸型赞到爆!天然乳胶,性感到让男人腿软!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我国两栖动物濒危现状与保护
黄燕 廖文波
中国绿色守望者
2023-12-08
自古以来,两栖动物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嫦娥偷食了丈夫的仙药,飞到月宫变成了蟾蜍,故月宫又被称作蟾宫。科举时代,人们用“蟾宫折桂”来比喻考取进士。道教中还有三足金蟾的典故,传说它能口吐金钱,是旺财之物,到今天,仍常能在许多地方见到金蟾摆件。在西方文化里,火蝾螈被看作是诞生于火的神秘物种。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甚至选用了一种火蝾螈作为他的强大象征。但在现实生活中,两栖动物远没有传说中那般强大,与之相反,它们几乎是脊椎动物中最脆弱的类群。
峨眉树蛙(无尾目) 赵丽摄
两栖动物类群与现状
两栖动物系统发育树(引自Current Biology,2016)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全世界现有两栖动物约8282种,分为三大类群:蚓螈目、有尾目、无尾目。蚓螈目全世界有214种,它们的体型与蚯蚓相似,不具有附肢;有尾目767种,成体终身具尾,包括各种蝾螈、鲵类等;无尾目成体绝不具尾,包括各种蛙、蟾等,数量最多,有7301种,约占两栖动物总数的88%。而我国虽然地域辽阔、景观多样,拥有众多不同的生态系统,但分布的两栖动物仅占全球两栖动物种类的6.7%,其中无尾目468种,有尾目83种,蚓螈目仅1种,即版纳鱼螈。
版纳鱼螈(蚓螈目) 蔡波摄
两栖动物是非常古老的动物类群,在地球数次大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并向不同生态系统纵深分布。但由于两栖动物独特的生理特征以及生活史,对环境的依赖性更强,因此常被称作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类群。1989年,在首届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上,生物学家们注意到了两栖动物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减少,且比脊椎动物中的其他类群都面临更大的灭绝风险。2004年,对全球两栖动物濒危状况的首次评估结果显示,全球两栖动物受威胁(被评估为易危、濒危、极危)比例为32.5%。两栖动物的迅速减少也被认为是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重要证据。
绿臭蛙(无尾目) 黄燕摄
2016年,我国学者对我国当时已知的408种两栖动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评估, 发现中国两栖动物有1种灭绝(滇池蝾螈)、1种区域灭绝(琉球棘螈,在台湾地区灭绝),受威胁的两栖动物共计176种, 占评估物种总数的43.1%,远高于全球两栖动物的受威胁比例。更值得关注的是,272种中国特有两栖动物中,有48.9%属于受威胁物种,明显高于我国两栖动物的总体受威胁水平。
滇南疣螈(有尾目) 陈川摄
巫山北鲵(有尾目) 黄子健摄
两栖动物的致危因素
导致两栖动物减少的因素主要包括:栖息地退化或丧失、过度利用、疾病、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入侵等。
栖息地退化或丧失
栖息地退化或丧失可能是目前和未来两栖动物数量减少、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如森林被砍伐,湿地被排干,然后改建成住房或农田等时,其原有的生态功能完全丧失,生境破坏最为明显。除此之外,栖息地的改变或者退化也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而这些变化可能造成栖息地的破碎化,导致剩余的种群被隔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从而影响种群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
两栖动物生境 黄双摄
在我国学者2016年对两栖动物濒危状况的评估中,发现共有312种两栖动物受到栖息地退化或丧失的影响, 占评估物种总数的76.5%。其中城市化、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以及道路管网建设、水电工程建设等是导致栖息地退化的主要因素。有学者基于人类对土地利用的预期变化,评估了适宜栖息地的减少范围以及两栖动物、鸟类、哺乳类的灭绝风险,预测在2015-2070年间,人类土地利用对两栖动物的影响最大,适宜栖息地将减少8.4%,有886种两栖动物的灭绝风险将增加。
过度利用
在世界各地,人们利用两栖动物的目的多种多样,包括食物、医药、宠物等。研究发现,我国27.5%的两栖动物受过度利用的影响。大鲵是世界上现存个体最大的两栖动物,而将这种动物作为食物所带来的过度消耗,已经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其野外种群数量产生了灾难性影响。许多地方的人们都喜欢捕捉食用野生蛙类,黑斑蛙、棘胸蛙、隆肛蛙等都常被人们捕捉制成“风味食品”。
某地查获非法捕捉的中华大蟾蜍部分个体
此外,某些两栖动物被认为具有滋补或其他药用价值。传统上被当作药材销售的两栖动物或两栖动物制品包括羌活鱼(山溪鲵的干制品或活体)、哈士蟆油(东北林蛙的输卵管干制品)、蟾酥(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耳后腺和皮肤腺体的干燥分泌物)等。由于从野外捕捉的成本远低于人工养殖成本,非法捕捉的事件屡见不鲜。2019年四川某地森林警察大队执法时,从一村民家中查获了超过5000只野生中华大蟾蜍。
近年来,两栖动物非法宠物交易更为频繁。人们以高价购买稀有和色彩鲜艳的两栖动物物种,如我国的滇南疣螈以及国外的箭毒蛙等,由此带来的野生动物资源破坏以及其他潜在威胁也越来越受关注。
生物入侵
我国是受生物入侵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鉴定出至少610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50种入选世界100种最严重入侵物种名单。
牛蛙是进入我国最早、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外来两栖动物。牛蛙原产于北美,现已在全世界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牛蛙作为食用蛙类引入我国,但由于其运动能力很强,在运输、养殖过程中,非常容易成为“漏网之蛙”逃逸到野外,在自然环境中繁殖、扩散。
正在变态的牛蛙蝌蚪 喻建平摄
牛蛙体型大,食性研究证明其成体和幼体均可以吞食当地小型蛙类的成体和蝌蚪,可能改变当地两栖动物区系。如在云南,牛蛙是导致滇池蝾螈灭绝和泸沽湖地区四川棘蛙等本地物种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而不科学的“放生”,将大批量的牛蛙放生到了野外,更是造成极大的生态影响。由于放生,2014年,在平均海拔3645米的西藏拉萨拉鲁湿地也发现了牛蛙种群。
污染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化学污染物如农药、重金属、化肥等,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两栖类动物数量的减少。除了直接致死之外,污染物对两栖动物还有亚致死影响,包括阻碍生长、发育和行为异常等。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氮肥。人为来源的氮污染通过与氮肥相关的农业径流或渗漏、工业废水和人类废物进入水体。水体中的氮污染,如亚硝酸盐,直接影响蛙胚的发育与生存,造成蝌蚪变态前大量死亡。以硫酸钾型复合肥溶液侵染花背蟾蜍受精卵直至完全变态发育,发现具有明显的遗传毒性和诱导细胞凋亡的可能,并且对其性腺发育有着明显的延后和诱导雌性化的作用。此外,研究发现,重金属污染地区的花背蟾蜍其繁殖年龄和生殖投资(指在生产配子、求偶交配和各种育幼行为中所投入的能量和时间)已经发生变化,而这种重金属污染引起的变化可能最终改变两栖动物种群的结构稳定性。
疾病
在过去30年,蛙壶菌已导致超过200种两栖动物种群迅速下降甚至物种灭绝,如金蟾、巴拿马树蛙等。
从国际贸易中受感染的两栖动物上分离的蛙壶菌基因型及对应的地理位置(引自Science,2018)
为了确定蛙壶菌起源时间和起源地的问题,研究者们分离了来自亚洲、欧洲、北美、南美、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蛙壶菌,获得177种菌株的基因组。通过对这个大型数据库的分析,研究者们发现东亚地区是全球蛙壶菌多样性的中心区域。同时推测出蛙壶菌全球株系起源扩散的时间为50年前至120年前,而这与洲际贸易在全球快速扩张的时间一致。在被作为宠物出售的东方铃蟾中发现了亚洲蛙壶菌菌株,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也就是说,两栖动物相关国际贸易是直接导致蛙壶菌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主要原因。
这一研究结果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蛙壶菌在亚洲很少引起大规模的蛙群死亡,而在其他地方又如此厉害。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作为蛙壶菌的起源中心,这类病原和两栖类宿主具有更多的协同进化史,就像军备竞赛。可是蛙壶菌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当地的宿主蛙类还缺乏应对的防御措施,因此造成大规模两栖动物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甚至物种灭绝。
如何保护两栖动物
云南小狭口蛙(无尾目)及生境 黄燕摄
其一,加强栖息地保护,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天然水面、小型湿地等两栖动物繁殖微生境的保护,避免破坏,已经造成破坏的,应加快修复。对于没有分布在现有保护区或生境已遭到严重破坏的极小种群如镇海棘螈等物种,开展紧急的迁地保护工作。
其二,加强可持续采集管理和动物栖息地的野外巡护,加大执法力度,禁止对濒危两栖动物的非法捕捉与利用,从动物来源上确保市场上交易的两栖动物来源于人工繁殖种群而不是野生种群。
其三,在生活区和农耕区要加强农药、化肥等的安全、科学使用管理,减少污染对两栖动物生存的影响。同时在修建农业设施如沟渠时,尽量减少对两栖动物繁殖的影响。
其四,加强科学研究,对两栖动物繁殖生态、濒危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立国家级两栖动物定点监测网络,对两栖动物种群动态及致危因素进行长期监测。
其五,加强公众教育,提高民众动物保护意识。正确看待野生动物在自然中的作用,认识、了解、关心野生动物。要加强两栖动物保护宣传,为两栖动物的保护创造良好的氛围。
作者简介:
黄 燕
西华师范大学副教授
廖文波
西华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绿色时报 2021年6月2日三版
执行主编 | 温雅莉
编辑 | 安璐
投稿邮箱 | zgslga@126.com
轻触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